Evaluation Standards – Technical Review Committee
为切实保障未来工程技术中心(FETC)未来技术智库各类科研工作、专题课题、战略研究及研究成果的学术质量与社会导向,技术评审委员会依据“科学、独立、公正、规范”的原则,建立本《评审标准》体系。
一、评审理念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体现如下核心理念:
以学术为本,科学为基:确保所有研究设想与实践具有明确目标、清晰逻辑与方法规范;
以系统为纲,责任为魂:重视项目对社会系统的理解、技术路径的伦理审慎与公共效益;
以创新为要,实效为据:鼓励高风险高潜力技术探索,关注研究的实际转化与社会连接力;
全过程评估,全过程支持:从立项可行性至成果影响力,提供结构化评判逻辑与反馈机制。
适用范围包括但不限于:
智库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及专题课题;
战略研究计划及中长期研究框架的立项与评审;
科技奖项(如“青穹奖”)的提名评估与终审判断;
工程成果、技术建议、政策文稿等研究输出的科学性把关。
二、核心评估维度
技术评审委员会采用四大主评维度,适配不同评估任务类型:
1. 原创性与创新性
聚焦选题的新颖程度、研究路径的独创性、理论模型或技术方案的突破性;评估是否具有开拓性贡献并可能引领学科前沿或工程范式革新。
2. 研究质量与可行性
关注研究逻辑的严密性、方法的适切性、资料与数据的可靠性,以及风险识别与可控性;确保科学过程真实、验证清晰、结果可信。
3. 社会价值与应用潜力
评估研究能否回应特定社会议题或产业需求,是否具备转化应用能力,是否能形成政策建议、标准制定、技术服务或工程工具等可落地成果。
4. 团队能力与执行保障
考察团队成员在专业背景、协同机制、资源统筹、执行力等方面的支撑程度,是否具备高效完成任务的组织动能与技术韧性。
三、评审流程与操作机制
为确保各类评估任务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技术评审流程划分为五个标准环节:
1. 任务受理与材料预审
由秘书处对申报项目的完整性、合规性进行形式审查,并初步分类匹配评审类型。
2. 学科匹配与专家遴选
根据研究内容与交叉需求,从专家库中遴选不少于3位具备学科背景的评审人,实施利益回避机制并建立匿名评审通道。
3. 独立评审与打分反馈
专家依据评审维度及评分要点,独立完成定量评分与结构化书面意见,强调评价的一致性、逻辑性与建设性。
4. 集中审议与综合判断
对于争议性项目、排名临界项目或影响力高的课题,组织专家集中评议并审定评审结论,必要时设立答辩问询环节。
5. 反馈归档与申诉处理
所有评审意见归档备案,申请人可获得非敏感性意见摘要;对于异议项目,允许一次正式申诉并启动独立复核流程。
四、评分体系与评语原则
技术评审采用百分制打分模型,四大维度按重要性设定基础权重:
原创性与创新性:30分
技术质量与可行性:30分
社会价值与影响力:25分
团队与执行能力:15分
项目的最终得分将作为立项或遴选的基础依据,并辅以定性评语,主要包括:
1. “优先支持”:该项研究具备显著创新价值、明确目标与良好预期,具备标杆意义,建议直接立项或入选。
2. “建议修改后推进”:研究逻辑或方法存在局部优化空间,但总体可行,建议针对性补充说明或结构微调。
3. “暂不支持”:研究方案存在核心问题,需重构逻辑或重新定位,当前不建议支持。
4. “不予通过”:内容不符合中心研究范畴或存在重大伦理风险,建议退回。
五、执行保障与完善
为确保评审体系稳定运行,委员会建立以下机制:
1. 专家评审意见模板化与结构化统一,便于横向对比与数据积累;
2. 全过程留痕与责任追溯机制,评审全记录保留备案,强化问责能力;
3. 动态调整评分指标,每年开展一次标准适应性回顾,纳入学科发展趋势与实践反馈;
4. 培育新晋评审人机制,通过观察、辅评与交叉反馈,引导青年专家进入评审梯队。
本标准旨在建立一个专业权威、逻辑清晰、责任明晰、面向未来的科研评估系统。通过技术评审委员会的系统运行,FETC将进一步提升科研工作的科学水准、创新能力与社会引导力,为构建高质量工程研究生态与负责任的技术未来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