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发布

FETC启动多源工程数据驱动建模试点,探索复杂系统的智能化表达路径
时间:2022-04-15

4月14日,未来工程技术中心(FETC)在武汉宣布正式启动“多源数据驱动工程建模”场景试点计划,首批部署将面向城市地下基础设施、校园建筑系统与厂区物流节点三类典型工程结构,通过数据融合、模型表达与运行反馈三位一体的方式,构建新一代工程建模技术流程,为后疫情时代工程系统的智能决策与韧性设计提供方法基础。

此次试点是FETC系统治理方向的阶段性拓展成果,回应了近年来工程实践中出现的“场景数据多元化—结构表达静态化”矛盾。在实际操作中,建筑环境、交通流量、能源输入与人群行为等数据大量生成,却因缺乏跨结构建模方法而难以转化为工程设计和运行调控的系统输入。FETC提出将“工程建模”从线性物理建模向“结构—感知—演化”三重嵌套框架转变。

在本次启动会上,FETC展示了首批试点场景设定方案。其中,“城市校园能耗结构映射”模块将通过整合楼宇气象参数、行为周期数据与设备运行日志,形成建筑能耗动态分布模型,供后续进行区域能效策略制定。“物流厂区流线建模系统”则通过车辆路径识别与地面传感网络,构建物流密度可视模型,辅助企业提升调度灵活性并降低交通节点拥堵。

FETC主任表示,数据是工程的新型资源,但数据本身并不自动构成智能。唯有通过建模工具对数据进行工程结构语言的重新表达,才能真正实现“从量到用”的转化。FETC的多源建模路径希望能为复杂工程结构提供一种轻量、联动、可复用的模型管理方式,使工程设计、运行与更新过程更加敏捷与自适应。

现场受邀企业代表指出,FETC本次提出的建模机制不仅关注技术系统的建模能力,也考虑了组织管理与用户使用层面的可解释性与操作性,对制造业、教育建筑与市政设施等多个领域都具有现实落地前景。

FETC表示,该项目将在2022年内完成三类试点模型的初步部署与运行反馈记录,并同步推动“模型工具箱”模块化开发,面向基层设计单位和地方管理部门开放部分使用功能,为我国工程系统数字化表达能力提供方法工具支持。

 

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