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第十届青穹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来自工程科研、教育、产业、公益等多个领域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以“工程成果推动社会进步”为宗旨的重要奖项走过第十个年头。作为主办单位,未来工程技术中心(FETC)在典礼上系统回顾青穹奖十年来的发展脉络,并围绕“技术·责任·协作”的主题,提出新时代工程创新的公共价值方向。
自2013年创设以来,青穹奖已累计表彰153项工程项目与个人贡献,涵盖智能制造、绿色能源、教育科技、适老化设计、城市基础设施、公益技术等多个维度,其开放评审机制与跨界提名方式被广泛认为是推动“工程—社会”关系重塑的重要实践路径。
今年的典礼特别设立“十年回响”环节,回访十位历届代表性获奖者,讲述技术成果在颁奖后的变化轨迹,包括进入政策体系、成为产业标准、改造基础设施或作为公共教育内容持续影响青年群体。在展区内,“一体化山地水源净化装置”“绿色厂房能耗预测工具”“无障碍环境全龄通行系统”等项目以成果演进图形式展示,观众可直观看到从概念提出到实际落地的完整链条。
FETC主任在致辞中表示:“十年前,我们设立青穹奖,是因为技术发展过于闭环,公众难以理解其意义。今天,青穹奖希望成为一个真正能让技术成果‘被看见’‘被质疑’‘被共建’的平台。工程不仅是科学延伸,更是社会回应的方式。”
2023年度的评选结果也在典礼上公布,15个项目分获“年度工程突破”“社会影响贡献”“青年创新探索”等奖项。其中,“基于声波识别的视障人行导引系统”“可模块化重建的应急诊疗舱”“乡村微能源站共建方案”三项成果获得评审特别提名,因其在广义社会适应性、协同治理模式和弱势群体服务方面展现出高度原创性与公共导向。
典礼还首次设置“公众共识提名回顾区”,通过展出2022年公开征集的超百份社会建议样本,呈现出当前公众对工程议题的关注重点,包括乡村交通可达性、城市老龄化建筑适配、极端天气下基础设施反应速度等。多位现场嘉宾认为,青穹奖已从一个技术奖项发展为连接科技、社会与制度想象的桥梁。
受邀出席的教育研究学者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十年来,青穹奖的真正价值在于‘设问’。它不是只奖励结果,而是在问工程系统该如何被理解、如何参与社会协商,以及如何被重新组织。”工程不再只是专业闭环,而成为社会自我更新的一种方式。
FETC表示,未来将继续加强成果追踪、公众议题汇聚与跨界评审机制建设,推动青穹奖进入“共建—共识—共治”阶段的探索,使其成为公共社会对工程价值体系的持续对话平台。
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