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由未来工程技术中心(FETC)主办的《技术·社会·未来》特别展览在北京未来设计馆正式揭幕,作为青穹奖十周年纪念系列的收官项目,本次展览首次将工程成果从技术语境中抽离,置入公众的理解路径与社会生活视角,以“可看、可感、可质疑”的方式回应十年奖项所引发的社会联动与文化反馈,构建起工程系统与社会语境的深层对接。
展览以六个主题单元展开,涵盖“工具的演化”“微型系统的力量”“失败的价值”“公众的视角”“工程之外的人”与“我们能否共建技术未来”,呈现青穹奖十年间典型工程成果的全过程,包括概念提出、场景试验、适应冲突、公众参与与演化反馈。所有展项均以“真实场景”“使用经验”与“社会协同”为主要组织逻辑,避免“完美解决方案”的单向展示,转而构建一种更加开放、动态与具过程感的工程叙事方式。
在展览入口处,“工程系统时间走廊”集中呈现历届青穹奖获奖项目,观众可以通过年表互动墙选择任意年份的代表性项目,了解其最初的问题起点、所依托的场景条件、实际试验过程及后续在社会中的传播路径。在“公众的视角”展区,一面“工程应回应的问题墙”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留言。墙上贴满了来自不同年龄、职业与生活背景观众的提问:“小区电动车乱停放有没有可行的物理干预?”“地铁站内导引标识对于色弱人群是否有替代设计?”FETC工作人员表示,这些问题将作为青穹奖未来提名机制的公众数据样本,进入议题共建通道。
在“失败的价值”单元,展出三组曾因成本控制、使用环境变化或伦理争议被迫中止的工程方案。配套展出的还有研发团队的手写日志、用户退订申请与测试现场影像,还原了失败并非源于“技术落后”,而是复杂社会结构对工程系统提出的协同性挑战。观众可通过“失败投票卡”投出最应复议的项目,并说明理由,部分观点将在线上平台进行公开讨论。
展览期间,FETC还邀请多位青穹奖青年获奖者到现场担任“讲解协作者”,在固定时间段带领观众体验某一技术的设计演变与使用逻辑。在一场名为“手动与智能的边界”的小型交流环节中,一位建筑师与观众共同探讨一款人机协同灶台系统的社会接受障碍,提出“智能并非效率,而是人被理解的深度”的观点,引发观展者热烈讨论。
FETC主任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工程成果不应只存在于报告或模型里,更应在人的感知、选择与日常中找到位置。”他强调,工程不应是完成态,而应是协作态、争议态与调整态;此次展览不仅是展示成果,更是一场公众议题生成实验,“我们期待的是更多‘未完成’的反馈,而非‘完美闭环’的总结。”
本次展览由青穹奖青年获奖者与策展人联合策划,注重“工程过程的可叙述性”,所有展项均力求摆脱晦涩技术表达,采用简洁模型、通俗语言与真实素材构建故事链条。
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