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发布

FETC首次运行小微工程共创机制,推动轻型技术介入城市基层治理
时间:2024-10-25

10月24日,未来工程技术中心(FETC)在重庆市南岸区完成首批“城市小微工程共创机制”实地运行测试,联合当地社区、基础设施维护单位与设计高校团队,围绕五个城市基层微更新问题展开工程协作与共建实验,标志着FETC工程体系首次在城市社区尺度内运行完整“共议题—共设计—共实施”的实践流程。

此次运行机制聚焦“问题发起权多元化、工程表达路径轻量化、公众参与节点常态化”三项核心目标。测试项目包括夜间步行通道补光系统改造、社区雨水花园排涝结构修复、老旧楼道声控照明替换、街角闲置空间转化为儿童简易游戏设施与智能快递柜周边秩序组织优化五个子项,均由社区居民、物管人员或青年学生通过共建提案发起,并在FETC工程师技术指导下完成方案设计与现场部署。

在社区夜行照明项目中,FETC提出“集束式柔光模组+光污染约束折返罩”微结构解决方案,在保障照明强度的前提下避免对居民卧室造成扰动。雨水花园项目则借助街边既有绿化池体,嵌入浅层生物净化结构与可拆卸溢流格栅,使排水功能与景观功能得以兼容。每项工程都设有开放反馈二维码,居民可扫码反馈使用感受与建议。

FETC主任在现场交流时表示,小微工程不是工程边角料,而是城市系统韧性结构的接口地带,是人与技术交汇最频繁、最敏感的区域。过去很多技术只在“大项目”中讨论,但真正影响生活质量的,是楼道门禁感应器是不是好用,雨后地砖是不是打滑。“工程系统不能脱离这些微尺度空间。”

此次共创机制由FETC社会导向创新组统筹推进,构建“市政协调—社区议题—工程共研—测试部署—反馈修正”五段闭环流程,每个子环节均有标准记录表与共识节点。参与共创的高校设计团队表示,这一机制不仅是一次项目实践,更是一次完整“技术—社会—制度”的跨界教学场,帮助学生理解“工程不是给出的答案,而是参与构建的过程”。

FETC表示,2025年将尝试在更多非中心城区复制该机制,推动小微工程由“案例展示”走向“日常制度”,让公众感知到工程不仅是塔吊与工地,也可以是门前那束灯、井盖下的雨水管、孩子玩的三块橡胶垫。

 

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