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工程技术中心(FETC)将于2025年10月16日在上海举办“AI边界与共识”圆桌会议,围绕“当工程系统由智能逻辑主导时,社会该如何参与建构与判断”的议题,组织一场跨学科、跨行业的现场思辨与经验对话。此次圆桌会议不聚焦算法性能或产品展示,而聚焦思想、制度与责任的接口重构,为当前AI工程实践提供来自工程师、社会观察者、设计者与普通用户的多维反馈路径。
会议计划邀请来自人工智能研发、哲学社会学、伦理政策、用户研究、城市管理与媒体传播等领域的实践者与研究者,围绕三个核心问题展开讨论:
1. AI系统是否需要拥有解释义务?
机器判断的边界在哪里?工程师是否要承担“技术表达清晰度”的责任?
2. 在缺乏共识机制的社会语境中,AI能否主导公共决策?
当前智能基础设施在城市、医疗、交通中的应用是否正在取代人的判断能力?如何重建协同?
3. 工程系统该如何回应来自社会的“不信任”?
当技术选择的逻辑与社会需求发生偏差,系统应该如何反馈、修正,谁来介入?是否存在“工程内的公众权利”?
本次会议采取“无主讲人、弱中心、多节奏”方式进行组织,由FETC设置基础问题板块,引导每一位与会者基于自身经验发起独立提问与回应。讨论现场将以圆形席位形式开放,设立记录环节,但不设发布文件,强调“过程表达”而非“结果输出”。
FETC负责人表示:“我们不希望只在屏幕中谈AI,也不希望只在实验室验证技术准确率。AI系统不是自发存在的,它是由人设定的参数、接口、权限、拒绝与默许所组成的‘判断组合体’。我们有责任在AI工程实践尚未固化之时,对其边界提出质问、提出更合适的共识结构。”
会议现场还将设置一个“未定义问题墙”,开放观众在便签墙上写下对AI系统的真实疑问、不安或批评,组织者将在第二节讨论中挑选部分现场问题作为议题引导,确保非专业声音成为会议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圆桌会议预计邀请30人以内深度参与者,并同步开放线上围观渠道,提供问题提交与文字互动入口。FETC欢迎社会各界对“AI是否具备社会共识能力”的话题进行持续追问,也欢迎具备工程实践经验或社会观察力的参与者加入对话,为工程系统注入更多的公共理解逻辑。
会议将于9月25日发布完整议程及参与通道,有意报名者可通过FETC官网与青穹奖平台关注具体安排。
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