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发布

FETC推动AI在校园工程场景试点落地,构建智能系统的教育适应性模型
时间:2025-10-28

10月27日,未来工程技术中心(FETC)联合多所学校在西安举行“AI嵌入式校园工程系统”应用成果交流会,集中展示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空间中与工程系统深度融合的试点案例,涵盖教室环境控制、学习空间优化、校园后勤管理等多个方向。此次试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系统适配逻辑,推动智能技术从辅助决策走向交互反馈。

本轮试点共覆盖西安、杭州的5所中学和高校,部署了AI嵌入式系统单元,针对教室照明温控、图书馆座位调度、食堂高峰调配、教学楼能耗协调等具体场景开展运行测试。所有系统均通过现场工程节点部署完成,不依赖高成本设备,而是通过智能算法与原有设施的深度协同,实现系统功能的智能化转型。

在西安某中学,FETC设计团队联合校园运维人员搭建的“课表驱动型教室环境调节系统”,已在8间教室稳定运行超过40天。系统可根据课时安排、气象数据与历史行为模型,在每节课开始前10分钟预调温湿度和光照参数,并在课间自主调整能耗策略以保持教室空气质量。运行数据显示,学生集中度和舒适度评分提升约20%,能耗下降约13%。

在杭州某高校图书馆,部署的“空间行为识别与引导系统”实时分析区域内的噪音强度、占座率与活动模式,并通过信息终端引导学生流动。系统曾因高敏算法导致引导过度,引发学生对隐私与空间自由的讨论。FETC工程人员随即组织校园反馈会,邀请学生代表共同调整参数逻辑,使系统最终更贴合使用习惯。该反馈机制也成为学生理解“技术判断”与“人类行为”协同关系的重要契机。

本次试点所有项目均设有人工干预接口,师生可主动暂停、调整或重设AI控制策略,避免因算法误判带来系统刚性。FETC主任在交流会上表示:“教育空间的智能系统不能只是‘自动运转’,更要容纳选择、反馈与共识。我们鼓励系统在日常使用中暴露问题,而不是追求静态完美。”

在贵阳试点中,一所高中通过简易终端让学生参与算法设定,将AI系统的参数逻辑作为选修课题的一部分,既提升了系统适应度,也促进了学生对数据治理和责任机制的初步理解。一位高三学生表示:“我们第一次看到原来‘智能’是可以被讨论的,是可以参与设计的。”

FETC工程团队在现场交流中提到,本轮试点所面向的问题多数来自校方自主提议或学生社团调研,强调“议题在地化”原则,避免标准化方案简单套用。在运维过程中,由工程师、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使用小组对每一次策略调整都进行记录与总结,逐步形成校园技术部署的共识机制。

未来,FETC将继续与不同类型学校开展合作,进一步拓展AI嵌入式系统在教学辅助、学生健康监测与校园交通组织等领域的应用,并推动跨校共享经验交流,形成适配不同校园特征的轻型工程路径。

 

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