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未来工程技术中心介绍

FOCUSING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一、智能感知与认知技术Intelligent Perception and Cognition

1. 方向介绍

本方向聚焦新一代智能系统中的核心认知环节,重点研究多模态感知、语义理解、自主决策与跨环境适应能力,构建具备认知逻辑、反馈学习与推理能力的工程智能核心单元。

2. 研究主题

语音、图像、传感器数据的多模态融合处理

场景感知与语义建构机制研究

工程场景下的智能体自主学习与适应

强化学习与因果推理在动态系统中的应用

3. 实际落地应用

广泛适用于智能机器人、无人系统、智能医疗辅助、智慧物流、交通控制等高动态、多环境复杂工程场景中的核心功能模块建设。

4. 社会价值

解决智能系统“只能识别、不能理解”与“任务迁移能力弱”等关键瓶颈,推动感知—认知—决策闭环体系形成,提升高风险工程场景下的智能响应能力与技术安全性。

 

二、复杂系统治理Complex Systems Governance

1. 方向介绍

针对耦合度高、影响范围广、演化路径复杂的工程系统,聚焦其结构建模、风险传播与智能调控策略研究。强调从系统整体性与治理逻辑入手应对高度不确定性的技术与社会挑战。

2. 研究主题

城市基础设施网络韧性评估

能源-交通-建筑系统联动治理

极端事件下的系统响应建模

跨行业系统协同调度机制

3. 实际落地应用

应用于城市防灾减灾系统、区域能源网络调控、智能交通联动、特大工程项目协同等领域,提升系统稳定性与联动能力。

4. 社会价值

显著增强城市、电网、交通等大型工程系统面对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能源短缺、设备失效)的韧性与响应速度,减少事故级联扩散风险,提升公共服务连续性,为城市安全治理提供系统化支撑。

 

三、绿色低碳工程Green & Low-carbon Engineering

1. 方向介绍

本方向响应国家“双碳”战略与全球绿色发展议程,围绕绿色材料、循环制造、碳排放控制与可再生能源等工程技术路径开展系统性研究,推动工程体系生态化转型。

2. 可研究主题

工程生命周期碳评估与优化设计

高性能环保材料研制与验证

区域能源集成与储能优化

工程废弃物循环与再制造技术

3. 实际落地应用

在绿色建筑、交通减排、风光储输一体化系统、低碳制造等场景中实现技术集成与试点落地。

4. 社会价值

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降低工程建设与运行过程中对能源的高强度依赖与碳排放,改善空气污染、水资源浪费等环境问题,推动产业链清洁化,构建生态友好的工程运行范式。

 

四、智能制造技术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

1. 方向介绍

聚焦高端制造、智能装备与工艺流程的数字化转型,研究核心制造技术的智能感知、柔性控制与数据闭环管理,打造具备自适应能力与系统优化能力的制造体系。

2. 可研究主题

智能工艺路径优化与故障预测

制造装备感知—控制一体化集成

工业互联网与边缘协同制造平台

工程级工业软件开发与部署

3. 实际落地应用

广泛适用于高端装备制造、精密电子加工、航空航天装配、个性化定制产品生产等领域,提升制造精准度与系统效率。

4. 社会价值

解决制造流程中“效率瓶颈”“质量波动”“人工依赖”突出等核心问题,提升关键产业自主可控水平,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提升产能利用率,助力传统制造向高附加值与柔性化方向升级。

 

五、可持续工程设计Sustainable Engineering Design

1. 方向介绍

强调工程设计的环境友好性、伦理合理性与社会适应性,推进绿色建筑、韧性社区、公共交通、清洁生产等方向的可持续设计与系统集成,融合技术合理性与社会公正目标。

2. 可研究主题

面向低碳目标的绿色设计方法

可持续交通与基础设施设计标准

弱势群体可及性的技术融入机制

生态友好材料与结构一体化设计

3. 实际落地应用

应用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绿色校园、绿色工业园等典型建设场景,强化设计导向对长期社会价值的牵引作用。

4. 社会价值

改善城市环境负荷过重、弱势群体基础设施可及性差、工程设计缺乏伦理考量等问题。通过引入可持续性原则与生态设计理念,提高公共设施服务公平性,推动形成兼顾生态、效率与公正的工程建设新标准。



使命和愿景

MISSION AND VISION

未来工程技术中心使命

FETC Mission

科技回应挑战,创新服务未来
Innovate to Solve Complexity, Engineer for the Future



未来工程技术中心愿景

FETC Vision

建设面向未来的全球工程创新高地
To Build a Global Hub for Future-oriented Engineering Innovation



未来工程技术中心价值观

FETC Values

创新驱动 Innovation Driven
开放协同 Collaborative Openness
质量为本 Commitment to Excellence
责任导向 Responsibility Oriented

未来工程技术中心发展历程

FUTUR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ENTER HISTORY

2003
中心正式成立,确立“面向未来”的战略研究方向
2004
跨学科机制初步成型,打通工程与科技融合路径
2005
启动技术孵化实践,探索科研成果转化新模式
2006
开展多边国际合作,拓展全球工程创新视野
2007
启动工程伦理与技术风险治理前沿研究
2008
承接国家重大专项,显著提升工程科研能级
2009
构建技术成熟度评估体系,完善工程决策支持
2010
推动科研成果落地,建立自主产业转化平台
2011
开设高层次人才通道,构建科研职业发展体系
2012
推进产教融合机制,探索新型工程教育范式
2013
创立“青穹奖”,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多维成长
2014
聚焦智能制造系统,响应工业4.0全球趋势
2015
推动工程全流程数字化,奠定智能化技术基础
2016
研发智慧城市技术方案,服务城市韧性升级
2017
系统布局绿色工程科技,推进可持续转型战略
2018
建设国际联合创新网络,强化多元知识协作
2019
完善成果赋能机制,提升青年科研影响力平台
2020
实施国际化战略升级,增强平台全球链接能力
2021
推动科技与人文融合,拓展工程的社会维度
2022
推进知识平台化转型,构建“青穹社群”生态体系
2023
探索韧性城市工程架构,应对未来复杂挑战
2024
强化产学研协同机制,聚焦议题驱动式科技攻关
2025
聚焦智能系统与社会共创,引领协同式创新范式
FETC课题方向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