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由未来工程技术中心(FETC)青年发展事务部主办的“青年工程研究员论坛”在中心多功能厅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从设想到建模:科研表达的路径与误差”,吸引来自工程设计、认知技术、社会建模与人文工程等多个方向的青年学者参与。
作为FETC支持青年科研人员探索表达方式、锤炼问题意识的重要活动之一,本次论坛采取“观点投票—组间对辩—自由回应”三阶段交叉结构,鼓励参与者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多元对话:“我们如何在工程科研中清晰地说出自己的问题?”
论坛开始阶段,研究员陶先生指出,在多数工程研究中,尤其是项目制环境下,问题往往被“目标导向”或“技术路径依赖”提前格式化,导致原始设想被迫让位于“可以实施的版本”,表达的边界与深度受限。“技术表达往往让人误以为问题已解决,但事实上是问题被转写了。”他说。
另一位青年学者则从人机交互角度提出,科研表达不应只限于文字或数据,更应包含“问题的展示结构”。她介绍了自己在可视化模型设计中的实践案例,即通过动态图层与参数重构历史让外部评审者理解问题演化路径,从而避免“成果孤岛”。
在对辩环节中,一组围绕“科研表达是否需要公共性语言”的话题展开激烈争论。一方认为,“表达应以同行理解为基础,拒绝泛化”;而另一方则主张,“若表达无法对接他人理解能力,那么再精准也可能无效”。这场分歧引发了全场投票讨论,呈现青年研究群体在“科研内视”与“公众沟通”间的张力。
FETC青年事务部负责人在总结发言中指出:“表达不仅是科研成果的包装方式,更是科研自身逻辑的组成部分。一个问题如何被讲述,也决定了它如何被思考与解决。”她表示,中心将继续推动构建“青年对话机制”,鼓励研究者间以非等级结构形成表达互助网络。
论坛最后环节特别设置“问题快闪墙”,每位与会者须在两分钟内讲出自己正在研究或尚未开展的问题。内容涵盖“动态伦理在无人系统中的调解机制”“面向适龄认知的教育工程介入”等多个方向。
此次青年工程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现出青年研究力量在表达策略、方法选择与问题反思中的自主意识,也体现了FETC在“赋能青年”方面的长期制度化努力。
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