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不再“等成果”,也可以“边研究边转化”。近日,未来工程技术中心(FETC)完成首轮“科研-孵化联动机制”内部测试,在不影响原始研究节奏的基础上,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被看见、被复用”的新通道。
此次试点共有五个来自不同研究方向的项目参与,涵盖智能制造、绿色工艺和系统治理等多个领域。测试内容并不涉及商业化或产业对接,而是聚焦于三个关键点:早期成果如何评估、技术组件如何共享、不同课题如何互通。
FETC主任办公室表示,中心希望通过这项机制“打通科研和技术孵化之间的逻辑链条”,解决课题之间“重复建构”“技术冗余”甚至“路径浪费”的问题。
过去,科研人员往往要等到项目结题,才能开始考虑成果转化的问题。而在FETC的新机制中,每个课题只要完成一个阶段,就可以将其中部分成果以“功能描述+模块简述”的形式提交内部评估。通过这种方式,其他课题组可以提前了解某项成果是否适合共享、复用甚至共同优化。
首轮测试中就出现了有趣的案例。一项来自绿色工艺组的“低温表面处理模块”,原本设计用于微型设备外壳处理,但因其结构清晰、操作门槛低,被另一个系统治理项目“借走”用于传感器外壳性能测试。此外,一套用于城市节能的“数据同步小算法”也被转用于能源调控项目,研究者反馈“基本可用,稍加调整就能跑通”。
在这项机制中,中心特别设置了一个“技术观察期”环节。即使某项成果被认定具有共享潜力,是否继续推进,仍由课题负责人自主决定,不强制、不干预。“我们希望的是协作,而不是挤压”,一位参与课题组负责人说。
另外,FETC还鼓励课题组之间开展“横向观察”,允许青年研究人员加入其他项目的评估现场,了解别人在研究什么、怎么表达成果、如何讲清楚思路。很多参与者反馈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视角转换”。
FETC下一步还将探索更多“轻转化”“非目标式协作”的方式,为工程科研成果打开更丰富的生长路径。
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