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发布

FETC发布未来交通建模方法,三个课题组首次“共用一张系统图”
时间:2010-11-03

近日,未来工程技术中心(FETC)发布了一项针对未来交通系统的建模方法,试图搭建一套“可以共用的工程语言”,帮助不同课题组在交通、能源、人因系统等高变场景下更好协作。

这套名为“多维响应建模图谱”的方法,核心理念是将交通系统拆分成一个个“响应单元”,让这些单元像拼图一样自由组合,并用“耦合路径”来定义它们之间的关系。看上去抽象,但在三个课题组的试用中,它带来的变化立竿见影。

“我们之前的模型各自为政,一个组建的是‘拥堵预测’,另一个关注‘通勤行为’,还有一个做‘能源调度’,彼此交流非常吃力。现在大家可以先‘画图谱’,再做建模。”系统治理组研究员邵承睿介绍道。

该方法最初源于系统治理组的一次建模工作坊。团队注意到,在复杂系统中,真正耗时的往往不是计算,而是“怎么说明白自己建了什么系统”。他们于是试着开发出一套“结构表达工具”,先不谈模型性能,只谈“这个系统打算怎么连接、怎么反馈”。

在试用过程中,一个关于“城市边缘通勤节点优化”的项目组率先使用了该方法。通过“结构图谱”的方式,他们发现原模型忽略了“路径切换行为”中的动态反馈问题,导致输出结果与真实通勤数据差距较大。优化后模型表现更稳定,且便于与其他组共享结构。

另一亮点是“协作建模纸”。每个组在正式建模前,都需要填写一个“结构意图清单”,说明哪些变量是核心、哪些是辅助、哪些是可能被别人借用的。这种设计虽然简单,却极大提高了模型交流效率,减少了“对不上的接口”。

“这是我第一次觉得‘画图’不是为了交差,而是真的帮我们把逻辑讲清楚了。”一位人因系统课题的青年研究员说。

FETC方面表示,这一方法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未来将逐步完善其语义体系、接口标准及可视化工具包,争取为更多类型的工程系统建模提供结构参考。与此同时,中心也鼓励其他研究领域尝试“结构图谱+协作清单”的工作方式,进一步推动科研语言的共通化。

“我们不强求统一,但希望协作变得容易。”一位组织者总结道。

 

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