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工程技术中心(FETC)能源系统研究小组近日完成“自适应能源节点配置方案”第一阶段模拟测试。该研究聚焦于复杂使用场景下的多节点协同调度问题,目标是在能源需求不断波动的前提下,实现能效优化与系统响应的同步提升。
课题负责人袁理表示:“我们尝试构建的不是一个具体的硬件系统,而是一种运行逻辑,一种能随环境、负载和用户行为变化而自动调节的能源配置策略。”
该课题自2020年底启动,主要面向中小规模建筑群、模块化设施或临时部署空间中的能源管理场景。传统能源系统往往存在“过供-欠供”切换不及时、中央调控反馈迟滞等问题。FETC团队引入“轻感知+分布式反馈”机制,设计出一套基于环境因子、历史数据与预测行为联动的动态节点策略。
本轮测试采用软件仿真形式,通过设定五种典型场景(办公区高峰切换、小型展馆用电波动、教学实验楼夜间负载变动等),观察各能源节点的响应延迟、负载均衡和误差容忍度。结果显示:新配置策略平均响应延迟控制在1.7秒以内,系统负载最大偏差低于6.2%,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与稳定性。
“我们不依赖高成本的边缘计算设备,而是尝试用更轻量的决策逻辑达到更稳的系统表现。”课题组青年研究员李晗介绍道。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亮点,是“可解释配置路径”的引入。传统能源管理系统在自动调节后,用户往往无法获知“系统为什么这么分配”。FETC团队特别设计了一套可视化路径生成模块,能将调节逻辑简化为“因果链图”,便于工程人员后续排查或优化。
目前,该成果仍处于实验阶段,暂未进入工程部署或政策建议路径。但研究小组已完成一份基于该逻辑框架的“节点策略草案包”,将向中心其他方向团队开放,鼓励其在交通、制造与教育空间等领域开展跨场景测试。
未来工程技术中心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这项研究不仅为能源系统本身带来改进,也推动课题组在思考系统行为时,更主动地考虑环境的变化、用户的多样和未来的不确定。”
该课题将于年内进入第二阶段,聚焦在“非对称信息输入条件下的优化”,计划引入行为建模与预测算法组进行协同探索。
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