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术快速演进的背景下,工程系统是否应更早介入伦理反思?未来工程技术中心(FETC)于11月6日首次发起“工程伦理主题研讨”活动,邀请中心各研究方向成员及外部顾问,共同探讨“科研过程中的价值判断与社会责任”问题,引发热烈反响。
本次研讨设置两个主议题:一是“科研中的模糊选择边界”,二是“设计逻辑中的社会假设”。与会人员不以成果展示为目的,而是以问题提出者身份进入现场,尝试从“研究过程中曾被略过的选择”谈起,寻找系统设计背后的价值偏向。
开场环节由社会导向创新部研究员杜芷涵提出一个直观问题:“当我们选择一个数据来源,一个用户样本,甚至一个参数设定时,我们是不是其实已经在为未来决定?”
随后,绿色工程方向研究员分享其在课题中曾遇到的道德难题。他的团队在材料降解速度提升的同时,曾考虑省略一轮冗余安全检测,以提高效率。但最终决定保留原检测路径,“不是因为合规,而是因为我们希望这项材料未来进校园。”
本次研讨特别设置“灰区情境卡”环节,由主持团队提前整理出多个真实科研困境,如“模糊数据来源是否可用”“用户接受度低是否应调整算法”等,让与会人员分组讨论,重建决策过程。这一形式得到年轻研究人员广泛好评,有参与者表示:“以前我们习惯回避这些边界问题,现在却能拿来公开谈一谈。”
FETC负责人在总结时表示:“工程伦理不等于做道德判断,它更像是在技术方案尚未固化之前,为研究团队提供一个‘再想一遍’的空间。”
作为首次尝试,本次活动并未输出统一结论,而是以“研讨纪要”形式收集关键问题与分歧点,未来将转化为一份内部讨论材料,用于课题启动前的“伦理自查引导提问表”设计工作。
中心方面透露,FETC计划将伦理研讨机制常态化,每年围绕一个焦点议题开展主题日,强化科研团队在制度之外的自我反思能力。“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我们不只是技术塑造者,更是问题选择者。”这是许多与会者在会议结束时写下的反馈。
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