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发布

FETC举办“系统研究与社会需求的对话机制”跨界工作坊,探索工程语言如何更可理解
时间:2012-11-04

未来工程技术中心(FETC)于11月3日举办“系统研究与社会需求的对话机制”主题工作坊,来自工程系统、社会研究、产品服务设计和公共沟通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共聚一堂,尝试解决一个看似基础却长期存在的问题:工程语言,真的能被公众理解吗?

“我们构建了很多很好的模型,但为什么总是在介绍时被误解?问题也许不在表达技巧,而在‘工程语言没有被设计出来’。”主办方在开场时这样提问。

本次工作坊采取“混合视角复盘”的方法,邀请四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各自带来一个“工程表达失败案例”,并由非本专业的与会者进行解读、提问与重构。场面一度热烈,也颇具挑战性。

一位来自数据系统方向的青年研究员分享了他在能源预测项目中的经历。“我们明明只是建立一个节能建议系统,却因为页面设计用了‘消耗警示等级’这个词,结果被用户理解成‘用电惩罚体系’。”此例引发了关于“技术标签语义偏差”的讨论,众多参与者表示“系统性研究在进入公众空间之前,必须经历一次语言重写”。

围绕这些问题,工作坊提出了两个实践方案建议:

一是“关键术语再定义”清单试做,由技术团队与社会观察者共同标注容易被误解的术语,并提出公众替代表达方式。试点术语包括“反馈延迟”“高耦合”“可扩展性”等;

二是“结构意图图谱”演示模型,鼓励每个工程课题组在方案说明阶段,使用一张图说明三个问题:“你做的系统希望解决什么具体问题?”“它和已有系统有什么不同?”“它跟人之间有什么互动?”这些问题不求全面,只求清晰。

FETC负责人表示:“我们做工程,是为了服务现实世界,而现实世界不说‘系统建模语’。我们的模型再完美,如果没有社会回应能力,也只是‘存在于自己语言里的系统’。”

活动结束后,与会者共同签署了一份倡议,计划未来以“研究者+外部观察者”双人小组为单位,参与FETC部分课题的表达优化测试,推动研究成果的结构可理解性、路径透明度与公众信息接入友好性。

据主办方透露,该倡议将作为“工程与公众沟通机制建设”项目雏形之一,于明年启动内部合作小组制度,逐步推进“结构可读科研”理念在FETC各方向落地。

 

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