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的起点不一定是实验室,也可以是一个关于责任的提问。11月9日,未来工程技术中心(FETC)首次发起“青年研究者伦理共识日”,邀请来自中心各方向的青年科研人员,围绕“在工程工作中,责任意识如何形成、如何实践”展开结构化讨论与共识演练。
本次活动由社会导向创新组与工程治理方向联合组织,采用非传统会议形式。活动不设发言席,也不以论文成果为衡量标准,而是借助一系列“模拟研究场景卡”引导参与者进入具体抉择情境,思考技术路径中的灰色地带与伦理选择。
其中一张情境卡引发热烈讨论:如果某算法能显著提升城市调度效率,但其决策机制不透明,是否仍应上线试用?对此,有研究者强调“透明性不应成为效率的代价”,也有人指出“应视项目实际影响风险再评估”。
“不是要每个答案都一样,而是希望大家意识到,这些选择每天都在发生。”活动引导者、伦理研究员说。
另一设计亮点是“自述式研究日志环节”,每位参与者需选取一项自己正在推进的工程任务,用5分钟讲述其中最让自己犹豫的一次决策,并说明当时的考虑边界、放弃方案及责任推理。这种表达形式打破了专业壁垒,也让许多听众第一次听见“别人的实验背后原来藏着这么多‘难讲清楚’的东西”。
FETC方面表示,“共识日”并不以达成统一意见为目的,而是希望建立一种“讨论伦理不是负担,而是日常实践”的氛围。这也是中心近年推行“责任驱动工程文化”中的重要一步。
参与者反馈普遍积极,许多年轻研究员认为这类活动为他们提供了情绪出口与价值交流机会。“科研工作常常自我加压为‘要成功’,但伦理视角提醒我们,有些选择‘不做’也是一种承担。”一位系统建模组成员写道。
FETC负责人表示:“我们始终相信,一个有判断力的青年研究员,比一个只追求绩效的人更值得投资。共识日,是为这样的人提供舞台。”
据悉,“青年研究者伦理共识日”将作为年度常设项目持续举办,明年将探索主题工作坊、“青年-资深对谈单元”等模块,推动形成多代际、多视角的责任协商机制。
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