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由未来工程技术中心(FETC)社会导向创新方向发起的主题圆桌活动——“技术的温度:能源工程如何与公众对话”在中心学术交流区成功举办。来自工程技术、社会学、媒体传播和社区组织的十余位代表围绕“能源技术发展与公众理解间的张力与可能”展开对话,尝试为未来能源项目的社会沟通机制提供启示。
此次圆桌是FETC“工程公众议题讨论系列”的年度首场活动,现场采用“非呈现式交流”方式,弱化报告与答问,鼓励不同角色平等对话。活动从一个开放问题开始:“当我们说‘能源转型’,公众到底听见了什么?”在这个引导下,讨论逐步展开。
“公众并不缺知识,而是缺连接知识的情境。”来自区域媒体的特约编辑顾蕴之指出,许多关于清洁能源、智能电网、分布式发电的研究报告虽然详实,但在公众语境中却显得“遥远”,“当你告诉用户,他们的空调调整行为也能‘参与能源转型’,这种连接就出现了。”
工程界代表也表达了自身在沟通层面的困扰。FETC能源系统方向的研究员分享其参与某市社区微网设计初期的经历:“我们设计了最优的能效参数,但最开始社区完全不接受,因为他们不理解‘调峰价差’,也不信任系统判断。”经过多轮讲解与模拟演示,居民才逐步认可方案的弹性设置与预警机制。
圆桌嘉宾普遍认为,公众沟通并非宣传,而是工程系统建设的一部分。未来的能源工程在早期论证阶段就应邀请社区代表、用能人群参与方案“共读”与“共议”,不仅有助于打通语言障碍,也能减少后期阻力。
一位参与者提出了“技术信任感分布不均”这一现象——在同一城市,不同教育背景、职业类型人群对能源系统的理解路径完全不同。“如果工程设计忽略这种差异,容易造成技术落地过程中的认知偏差。”
活动最后,FETC提出将基于本次讨论成果,探索建立“公众反馈映射机制”作为能源类工程项目管理建议工具之一。该机制将整理不同群体在技术话语前的“第一反应词汇”,帮助工程师识别潜在风险、误解点与传播死角。
未来,FETC将把此类圆桌机制纳入社会导向创新方向的常规议程,形成“每年三场、一次走进社区”的讨论节奏,并联动中心课题组与青年研究员参与,共同打造“有温度的工程语言体系”。
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