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未来工程技术中心(FETC)发起“公众视野下的工程设计”案例共创计划,邀请来自非工程专业背景的参与者,与研究人员共构技术方案初始概念,探索工程研究在启动阶段如何更主动地嵌入社会想象与使用反馈。
该项目由FETC社会导向创新方向联合系统治理组发起,旨在反思传统工程项目在定义目标、设定参数阶段的“封闭启动”惯性,尝试通过公共讨论、语义转译与共创原型设计等方式,提升项目早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沟通透明度。
项目第一阶段选择三个处于构思期的工程课题开放讨论,分别为:
“多用户可调交互照明系统”;
“移动场景下的学习提醒机制”;
“低碳行为识别传感组”。
每个课题设立“公众参与小组”,邀请设计师、用户代表、青年社工、科普工作者等非技术背景人员,参与课题初期的概念澄清与使用路径梳理。研究人员则需用“非工程语言”描述其目标与逻辑,包括“你想解决的问题是个什么样的日常困扰?”、“你的系统希望被谁使用,为什么?”
该机制一经推出,受到参与者欢迎。一位参与小组的科普讲师表示:“我们第一次知道原来工程师在选择技术路径时,也面临价值冲突。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提醒他们‘被服务的对象可能怎么看’。”
初期案例显示,公众反馈显著推动了研究逻辑重构。例如,在“学习提醒机制”课题中,原设方案依赖行为识别算法自动判断用户注意力状态。但在讨论中,用户代表表示“担心被误读为监控”,最终方案调整为“用户主动设置关注窗口+数据轻存留”机制,确保技术“不越界、不做判断,只做支持”。
FETC项目协调人陆晚表示:“公众参与并不意味着让技术妥协,而是让技术提前理解使用场景的复杂性。”
本计划也构建了一套“工程语言转译词库”,将如“多维度感知路径”、“反馈延迟容忍”等术语,转化为可供非工程者理解的语言模块,并记录转译差异。这项成果将作为中心未来面向社会沟通的素材参考库。
该项目将在明年进入第二阶段,计划开放更多课题并引入区域社区试点,推动“工程前置式共识机制”向制度化演进。
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