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发布

FETC举办“工程伦理与技术判断力”专题工作坊,搭建青年实践者思辨平台
时间:2016-11-14

11月13日,由未来工程技术中心(FETC)主办的“工程伦理与技术判断力”专题工作坊在中心A座会议厅举行。此次工作坊聚焦“工程实践中伦理反思的现实介入”,吸引来自工程、哲学、设计、公共管理等多个学科的32位青年研究人员参与,就“技术决策”展开深入讨论与经验交流。

作为FETC“工程伦理系列沙龙”的首场实践型活动,本次工作坊旨在突破理论层面的研讨限制,构建一个跨学科、跨视角的思辨空间,推动工程师从“做技术”走向“理解技术的社会角色”。会议不设主题演讲,也无正式发言席,取而代之的是三个具有实验性质的互动环节:经验拆解、概念追问与模拟辩证。

“经验拆解”环节,多位青年研究者分享了自己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所遭遇的伦理冲突。有系统治理方向的研究员谈及其团队曾在城市排水模型设定中面对“信息可得性差异”带来的风险判断差异;也有智能制造方向的工程师反思其在算法优先级选择时所忽略的“低频用户权益”。这类“非标准化”的叙述成为现场讨论的启动器,也揭示了工程伦理并非抽象概念,而是真实存在于技术路径选择与工程对象建构过程之中。

随后的“概念追问”环节由哲学导师组引导进行。与会者围绕“公正”“透明”“可知”“风险”等词汇展开辩论:这些在公共话语中频繁出现的词语,在工程语言体系中是否有明确的映射?当算法“以效率之名”分配资源时,是否构成对部分群体的隐性剥夺?对于这些问题,现场出现了多种声音。一位设计方向的成员提出:“算法虽然中性,但其运行机制中嵌入了偏好。真正需要追问的是,谁来设定偏好?又在什么语境下设定?”

工作坊进入高潮的是“模拟辩证”环节。组织方设置了若干“技术道德两难”情境,并邀请参与者分组模拟利益相关方立场,进行立场构建与公众沟通练习。一个典型议题为:“若一款城市交通平台优化算法能显著提升整体通行效率,但会导致部分区域打车成功率下降,是否应全面部署?”该议题引发激烈讨论。

系统治理方向的青年研究员指出:“技术不能回避‘权衡’这个词,工程设计的伦理挑战往往不在于有没有负面影响,而是这些影响如何分布、谁来承担。”另一位城市研究方向的成员则补充:“不能只谈总效益,还要考虑影响对象是否具备议价能力。”

活动持续近七小时,形式虽非正式,讨论却极为深入。许多青年成员在活动结束后仍围绕场内提出的问题进行“非结构性延展讨论”,甚至主动提出希望未来能就“算法伦理”“应急工程中的不完全信息决策”设立专题工作坊。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活动特别邀请了几位长期从事社会服务工作的观察嘉宾,以旁观视角记录工程师在“面对社会”时可能产生的语言落差与视角差异。据悉,该工作坊将作为FETC人才支持与工程伦理机制建设的一部分,纳入中心青年成长支持计划的常规安排,未来还将联动社会学、传播学等方向导师,探索“价值判断”在工程教育早期阶段的干预路径。

 

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