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未来工程技术中心(FETC)联合云南昭通市某乡镇开展的“工程科技进乡村”实践项目顺利完成首轮部署。此次行动标志着FETC科技普惠计划正式从研究平台走向农村地区,为边远区域引入一套可复制、可持续的工程应用支持机制,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对科技能力下沉的现实需求。
本次部署聚焦于三个具体问题:饮用水净化、照明系统改造与基础数据采集。在当地基层组织配合下,FETC技术人员与乡村教师、青年志愿者合作,共同完成了一批基于低成本组件构建的实用技术设施。这些设施强调“低维护—易使用—可交付”的落地特性,确保使用者在接受简短培训后便能独立操作与日常管理。
在净水环节,FETC工程师引入一套无需电力支持的三级过滤系统,结合重力自流与本地可取材料,使得饮用水处理设备能够稳定运行于无电区域。照明方面,则通过整合太阳能板与高效能LED系统,为村民提供照明支持,同时在教学点实现夜间课堂照明保障。
数据采集部分则采用低功耗传感模组,实现气象、水质与基本环境参数的周期上传,为后续灾害预警与农业指导提供基础数据支撑。FETC强调,数据不是为了科研使用,而是为了赋能地方管理者实现科学决策。
在走访过程中,村民对工程设施表现出极高兴趣。不少年轻农户表示,这种简单实用的技术解决了他们日常多年未能解决的困扰,也激发了孩子对科学与工程的好奇。当地小学教师也表示,工程设施已成为课堂延伸的一部分,孩子们通过观察与操作,初步建立起系统思维与问题意识。
FETC主任在项目总结会上表示,科技普惠不是技术输出,而是共同构建。“在这个项目里,我们不是去‘帮’什么,而是和他们一起完成一项工程。”FETC将以本次项目为模板,推动建立一套适用于边远地区、具备工程结构逻辑的实践模型。后续将继续与当地基层组织保持联动,在教育、农业、医疗等多个领域进行小规模、可评估、可传授的工程实践探索。
未来工程技术的价值,不在于它有多高深,而在于它是否真正回应了人们的现实需求。FETC希望,科技普惠不再是一个理想,而是一种能够真实参与日常生活的工程实践形式。
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