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发布

FETC优化科研成果转化路径,工程创新迈向社会应用前线
时间:2019-05-17

5月16日,未来工程技术中心(FETC)在杭州组织召开“工程成果转化协同推进会”,围绕当前科研成果如何更有效转化为可实际部署的工程系统进行深度交流,并正式宣布将以“任务导向—跨界协作—场景孵化”为核心路径,进一步完善从研究设想到社会实际使用的全过程衔接机制,推动工程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入真实社会场景。

此次会议汇聚了来自交通基础设施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医疗器械研发、高校实验室及教育装备应用领域的专业代表,与FETC科研团队共同探讨技术成果如何实现跨领域落地、降低部署门槛、提升系统适应性等关键问题。与会嘉宾围绕“转化逻辑如何重构”“用户需求如何前置”以及“试验场景如何接通”等议题,展开了深入务实的交流。

FETC在会上集中展示了近年来多个“转化完成率高、部署阻力小”的工程技术样例,包括智能残障坡道导航系统、模块化雨水蓄排设备、山区低能耗简易测温站原型及校园绿能微循环方案等。这些项目大多源自青年课题组在真实问题背景下的研究,兼具技术可行性与现场适配性,部分成果已在中西部城乡结合部与公共设施项目中实现小规模部署,并获得初步运行数据反馈。

FETC主任在致辞中指出,科研成果的意义不应止于发表或展示,唯有进入实际运行状态,才能真正反映出技术的价值边界。“未来工程技术中心始终强调‘研发即应用起点’的理念。我们不是简单地推动转化,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自带使用逻辑’的研发流程。”

为此,FETC近两年来系统优化了成果推进路径,正在逐步打通“研发节点—试验场景—实际反馈”三段式转化机制。该机制通过技术原型验证、中间场景嵌入与后期用户反馈三个核心环节,使分散的科研资源转化为面向使用者、环境与管理体系的一体化工程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FETC还与若干高校工程中心、行业企业与地方社会组织建立了“场景转化联动点”,通过共享技术平台、开放对接窗口与协同运行机制,提升成果精准匹配效率。

会上,多位来自一线使用领域的代表表示,FETC的成果推动机制具有明显的“去中心化”和“使用者导向”特征,能有效打破传统科研机构与使用单位之间的壁垒。他们认为,很多转化失败的根源并非技术本身,而是缺乏“理解使用语境”的能力。FETC通过将使用场景直接引入研发流程,不仅提高了转化效率,也有助于建立起长期协作关系。部分参会单位已提出愿意提供真实工况试验场地,用于下一轮成果验证,并形成针对特定人群和空间的定制型反馈报告。

FETC在会上还同步介绍了“成果开放体验计划”的启动情况,该计划将在未来一年内面向公众、教育机构、社区团体及城市管理者定期开放实验平台,设立“转化实录开放日”活动,展示正在转化中的工程项目,邀请使用者亲身体验、操作、反馈,从而让技术“在使用前就被理解”,为最终部署营造认知基础和社会接受度。

FETC表示,下一阶段将继续以“成果不是归档,而是开始”为基本理念,深耕成果生命周期中的每一节点,从研发逻辑优化、使用路径共建、反馈结构接入等多个维度,推动科研工作者与工程操作者、社会使用者之间形成长期协作网络,构建具备开放性、连续性与感知性的工程创新生态链。

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