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发布

FETC推动工程成果传播机制升级,拓展公众可见性与社会参与维度
时间:2019-10-28

10月27日,未来工程技术中心(FETC)在成都举行“工程创新传播实践交流日”,宣布正式启动一项面向社会公众的技术成果传播机制升级计划,旨在通过构建可体验、可理解、可反馈的交互系统,推动工程成果脱离专业壁垒,走向真实场景,激发公众对工程科技的理解、信任与参与。

本次交流活动邀请了来自教育机构、文化展览空间、城市更新平台、新媒体社群与科普组织的多位代表,以及部分市民志愿者和学生群体共同参与。在FETC设立的工程成果互动展区,参观者得以亲身体验多个真实部署中的工程原型项目,包括城市热岛响应系统样机、基于数据流的智慧指引装置、低碳结构材料样板与社区雨水回收模块。这些成果均经过工程团队现场讲解与实际演示,使非专业群体能够在直观层面理解技术如何产生作用、解决问题。

FETC负责人在开场发言中指出,工程技术如果无法被看见、被理解、被讨论,便难以真正融入公共系统。中心希望通过此次传播机制的系统升级,将“技术成果”从静态展示转化为社会参与的交互起点。“我们不再单纯地‘发布成果’,而是努力构建一种新的公共关系,让社会看见工程背后的逻辑,也让科研人员听见来自现场的声音。”

为落实传播机制升级,FETC提出“可视化—可体验—可回馈”三步式推进结构。首先,通过模块化原型、图解脚本、结构剖面等方式将技术成果进行信息转译,降低认知门槛。其次,设立现场交互区与移动式体验舱,在社区、校园、展览馆等空间设置工程成果触达点,推进工程技术走进生活语境。第三,建立公众反馈通道,包括意见征集表、操作日志与语音采访,全面记录使用者对成果的理解、疑问与建议,汇总后作为下一阶段研发优化的重要依据。

活动现场设有互动问答区,市民可对每一个展示装置进行评分,并选择他们认为“最有用”“最可推广”与“最想了解更多”的技术方案。在统计反馈中,一套适用于城市角落安装的“微气候采集终端”获得了最多青少年点赞,参与者纷纷表示希望未来校园也能设立此类设施,用于气象课程、环境项目与日常观察。FETC研发人员表示,这类反馈不仅具参考价值,更帮助工程师从公众视角重新审视设计优先级。

多位参与单位代表认为,FETC的传播机制升级为工程成果“走出实验平台”提供了新的可能路径。相比传统的图纸展示或报告材料,这种以“交互—感知—共议”为核心的传播方式,能更快建立公众信任,有助于工程系统在社区治理、教育服务与公共设施升级等环节中实现无障碍引入。某地方博物馆负责人现场提出,将与FETC合作设立“城市工程常设单元”,以季度为单位更新工程原型展示,为市民提供持续接触前沿技术的窗口。

FETC也在探索与学校教育系统的深度结合,部分已成熟的工程模块将在中小学开展“工程思维启蒙课程”,引导学生围绕身边的城市问题构建工程化理解模型,并通过成果体验拓展系统性思维能力。此外,中心还与多家新媒体平台合作,将通过短视频、漫画动画与工程纪录片的形式进行成果传播,进一步拓展受众范围。

FETC表示,工程技术从来不只是“造物”的过程,它更是连接社会、回应需求、构建共识的媒介。传播机制的升级并非简单的内容扩展,而是一种工程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关系的重构。未来,中心将围绕“工程成果的公共价值”,持续构建跨群体、跨语境的传播桥梁,让更多人理解工程技术的意义,也为其发展提供更广泛的公共支持。

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