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发布

FETC推行参与式工程研讨计划,探索公众协作在科研过程中的实际作用
时间:2020-11-13

11月12日,未来工程技术中心(FETC)在上海试点实施首轮“参与式工程研讨计划”,邀请社区代表、青年学生、地方管理者与工程师共同围绕“城市微空间中的热舒适性调节”开展一场跨界协作型研讨。此次计划的启动,标志着FETC在推动科技与社会之间互动关系方面迈出新的探索步伐,亦是疫情背景下工程研究面向社会互动机制的一次实践性回应。

研讨活动以问题为出发点,由FETC研究人员提出一个现实困境:“老旧小区在夏季如何通过非空调手段提升室内外热舒适性?”随后,工程团队介绍了三种待选技术路径,包括遮阳结构优化、绿色覆盖引导与外墙材料局部调节,并邀请现场参与者提出实际生活经验、潜在限制与设计偏好。在随后的小组讨论中,来自居民区的参与者指出遮阳设施往往被违规拆除,社区空间管理缺乏一致性,而学生团队则提出通过数据可视化提高公共认知的可能方式。

最终,经多方交流形成两项共识建议:其一,通过标准化组件+灵活调整的遮阳设计实现“兼容性改造”;其二,搭建社区参与式监测站点,使热感受数据成为公共协商的基础要素。FETC将依据本次建议反馈调整后续试验设计,并在两个试点社区启动小范围验证。

FETC主任表示,技术从来不是单向度地“交付”,而是建立在社会条件下的协商与共构。参与式研讨不是削弱科研专业性,而是通过纳入使用者、管理者与非专业观察者的实际经验,为工程研发提供更接近真实的决策基础。2020年疫情带来的远程协同与结构松动也为这种柔性参与机制创造了新的组织土壤。

据悉,FETC本年度已在三个不同场景中开展试点性参与式研讨,议题涵盖城市照明节能、交通节点空间识别与材料使用偏好等问题,参与人群从高校学生、企业员工到乡村教师不等。FETC认为,这种“非典型参与者”的引入,不仅带来了全新视角,也打破了科研“内部性结构”所带来的重复偏向,使议题形成过程更具多样性与适应性。

本次参与式工程研讨计划也首次引入“反馈循环”机制,研讨结束后参与者将持续接收项目进展通报,并可提交追加建议,由课题组决定是否吸纳纳入调整。这一机制的设立,意味着社会对科研过程的参与不仅停留于建议与对话,更逐渐转向过程中的共识形成与责任共担。

FETC表示,未来该计划将扩展至教育设施优化、公共环境安全感建构、工程伦理共识建模等多个方向,通过实景研讨、线上工作坊与案例复盘等方式,持续完善“公众—工程—社会”三维互动结构,为构建开放协同型科研体系打下现实基础。

 

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