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未来工程技术中心(FETC)在重庆主城区三个开放街区同步启动智能系统“社会适应性实地测试”计划,围绕城市导引、公共交互与环境调控等三类典型场景,开展基于人机协作逻辑的工程系统现场运行测试,并通过用户追踪、实时反馈与行为映射等方式评估系统在真实社会结构中的适配能力。
此次适应性测试计划是FETC系统治理团队与智能科技方向研究小组联合提出,旨在填补“工程系统设计逻辑”与“社会行为实际模式”之间的认知鸿沟,探索人工智能产品、交互装置与嵌入式信息节点在开放空间中的功能实现边界与社会接受能力。
在其中一个测试点,一套城市“微交通诱导系统”被部署于人流密集的交叉口区域,通过感应实时流动量提供路径选择建议。初步结果显示,系统在处理大规模人群数据时响应稳定,但在部分语言识别与信息提示策略中,出现用户“误读”“忽略”甚至“逆行”的非预期行为。对此,测试小组将现场行为视频与系统响应日志进行比对,提出将界面提示层级调整为“动线+视觉引导”双通道模式,以提升信息接受效率。
另一个测试场景集中于社区绿化区中的“环境响应型照明模组”。系统可根据天气与人员密度自动调节灯光与色温,在晚间提升舒适度并降低能耗。尽管系统运转良好,但在测试第一周内有多位居民提出色温频繁变化带来困扰,甚至被误认为异常信号。项目组由此提出“稳定性阈值可视化方案”,允许用户在界面上设定个性化参数,系统自动学习并形成本地运行习惯模型。
FETC主任负责人在现场表示,智能系统进入现实社会,不再是简单的数据匹配问题,而是一次关于“理解方式”“操作逻辑”“情境变异”的深层对话。社会适应性不仅是对技术的容纳,也是对人类行为系统的反馈响应。此次实地测试并不以运行完美为目标,而是为未来大规模部署提供“设计需修正”“行为需协调”的一手数据依据。
此次适应性测试持续时间为30天,FETC将在期间通过市民访谈、系统记录与观察员日志三维数据融合方式完成案例记录,FETC后续还将面向校园、交通枢纽与医疗场所等不同类型的高交互环境拓展测试计划,进一步形成“以行为为场景,以协作为基础”的智能系统构建范式,为工程技术适配未来社会多元需求积累经验路径。
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