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1日,未来工程技术中心(FETC)宣布正式启动其首个核心科研项目——“智能基础模块工程”课题。该课题以系统集成为目标导向,着力于建立一套具备可扩展性、智能适应性与跨领域兼容性的基础模块体系,力图为新一代工程系统设计提供通用构件与架构范式。
这是FETC自年初成立以来首次对外发布的核心技术研究项目,项目由智能科技研究部牵头,联合系统工程、嵌入式系统、传感网络、人机交互四大研究方向协同推进。首期团队由12位青年研究人员组成,覆盖工程建模、算法设计、可编程硬件与实验验证等关键环节,充分体现出FETC对跨学科融合与青年科研力量的高度重视。
据课题技术负责人介绍,项目拟定三个主要研发子模块:1)动力控制单元模块,用于适应不同工程装备的功率调配需求;2)环境识别传感模块,集成温湿度、气体与光照多通道传感功能,支持边缘感知与边缘决策;3)通信接口模块,实现各类设备间高效低延迟连接,具备自动识别与协议匹配能力。
课题项目组认为,该项目所聚焦的“通用性与模块性”问题是工程系统走向智能化的必经之路。与其在每一个项目中重复定制,不如统一接口逻辑与集成方式,从底层逻辑开始进行系统重塑。
课题首期目标为:在6个月内完成三类模块原型的设计、封装与功能初测,并验证其在交通微终端、教育辅助设备与基础环境系统中的适配性。测试场景将覆盖固定部署与移动部署两种使用模式,以检验模块的柔性配置与边缘智能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FETC在该课题中首次应用“并行子系统开发”方法学,即各小组同步开展设计与实验,并定期进行交叉兼容性验证,确保最终系统可无缝集成。此举也成为中心内部科研流程优化的试点,未来将逐步推广至更多课题之中。
青年研究员李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FETC给予我们很大的信任,让我们在项目设计阶段就直接参与技术方案制定。这种机制极大激发了大家的主动性和责任感。我们相信,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工程创新,一定来自一线研究者对系统全貌的深刻把握与大胆设想。”
“智能基础模块工程”的推出,标志着FETC科研体系正式进入“技术验证—系统优化—场景拓展”的多阶段推进期,也为中心探索未来工程通用架构奠定了第一块基石。项目团队表示,待明年第一季度完成模块内部测试后,将公开部分接口规范,支持外部高校与研究机构申请联调实验。
在工程科学正面临复杂性升级、协同性需求不断加剧的当下,该课题不仅是FETC研究理念的具体化尝试,更是回应行业痛点、探索可持续技术基础的一项战略部署。
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