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未来工程技术中心(FETC)智能科技研究部发布其智能制造方向首项实证成果:通过集成“感知—控制—反馈”三层架构的模块式制造单元系统,在真实产线模拟环境中完成连续运行测试,整体能效与响应效率分别提升28%与31%,标志着FETC科研在智能工程集成领域实现关键性突破。
该课题自2003年12月启动,历时半年,由智能制造系统小组主导执行。研究核心为开发一套具备自适应调整能力的模块式制造控制系统,特别面向中小规模制造场景中的能源冗余、高误差率与产线响应迟缓问题。通过引入多源传感器联动机制和自学习参数调整模型,系统能够实现任务优化调度、能耗动态调配以及生产节拍实时反馈控制。
课题组负责人王岩博士指出:“传统制造系统往往存在系统更新滞后、反馈周期长、参数固化等问题,尤其在多任务切换和复杂订单处理中效率低下。本系统引入嵌入式芯片,结合本地学习模型,使制造节点能对外部变化做出低延迟响应。” 据悉,该技术还将用于柔性制造与零碳制造子课题研究,是FETC推动“智能—绿色—集成”战略协同的重要起点。
在本次验证测试中,团队使用三类不同结构的模拟产线设备进行对比评估,重点检验模块对不同负载变化的适应性及系统稳定性。在数据采集中,系统稳定运行连续72小时,平均误差率低于1.2%,远优于当前行业普遍水平(3.4%)。此外,因应“多任务动态切换”场景,模块在10毫秒内可完成任务状态重构,验证其具备工业化部署的基础能力。
“这不仅是一项技术成果,也是我们科研范式的实证样本。”FETC副主任徐明表示,“我们强调从问题出发,通过原型构建与系统验证,推进可转化、可放大的科研成果链条。这次成果也将进入后续的孵化评估机制,评估其应用潜力与行业通用性。”
据悉,该研究已被纳入FETC“系统测试转化通道”,将在下阶段进入小型试用部署阶段,同时将面向外部研究机构开放部分测试结果,用于推动后续联合研究。团队也正在撰写一篇系统评估技术报告,拟于年底提交至开放获取期刊,提升科研的公共透明度与方法分享价值。
业内人士指出,FETC此次成果在当前中国制造转型升级背景下具有现实意义。随着中小制造主体对智能化需求日益增长,能够“快部署、快切换、低能耗”的智能制造系统正在成为行业痛点解决的关键。本次实证成果的发布,或将成为相关技术迈向实际应用的重要拐点。
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