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1月21日,由未来工程技术中心(FETC)组织主办的首届“未来工程思维沙龙”在中心学术楼圆满举办。来自工程、哲学、设计、数据科学与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18位青年研究者齐聚一堂,围绕“工程是否只属于技术人?”这一开放性主题,展开了长达六小时的自由式研讨与小组交流。
该沙龙是FETC“工程人文交叉系列”活动的首发项目,旨在鼓励青年科研人员打破专业壁垒,在开放语境中重新理解工程问题的定义方式、研究工具与价值导向。沙龙采用小规模、非主讲、全参与式结构,每位参与者须提交简短观点摘要,并在现场参与“角色交换式研讨”。
开场环节中,FETC青年发展事务部主持人简洁地抛出主题:“工程能否仅凭数据说话?技术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界限在哪里?”这一问题迅速引发与会者热烈讨论。数据建模研究员陈静表示:“我们每天处理的是变量与路径,但在面对社会系统时,影响工程决策的还有制度惯性与文化差异。” 来自社会心理方向的刘晨则补充道:“工程的使用对象是人,而人的选择不一定总是理性的。”
沙龙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环节是“异学科模拟”,由工程师尝试从社会研究者角度设计一项评估技术应用后社会影响的指标体系,而社会学者则反向构思一个无需专业背景即可部署的技术干预方案。这一过程极大程度上揭示了思维模型的差异与互补性,不少参与者在讨论结束后主动提出后续共创项目建议。
FETC表示,本次沙龙尝试构建一种“科研之外的思考场”,并非为了立即产生标准成果,而是希望激发“问题意识的跨界重组”。“我们希望科研人员不仅是技术解题者,更是问题定义者。”青年事务部负责人在总结发言中强调。
会后FETC宣布,将该沙龙设为年度固定活动,每年举办1–2期,长期聚焦工程与伦理、工程与文化、工程与个体命运等议题。后续还将尝试与高校、开放实验室合作,引入青年学生、设计师、创作者等多元背景参与者,构建工程研究更广义的公共场域。
据悉,本次活动不设置成果论文、不进行排名评审,仅保留过程纪实材料与观点集锦,未来将在中心官网开设“工程思维档案”栏目,逐步汇聚沙龙参与者观点与建议,为后续青年研究支持机制提供思想基础。
“这是我第一次在一个以工程为名的空间里,不被要求立刻‘给出答案’,而是被鼓励‘重新提出问题’。”一位参与者在反馈问卷中写道。
本次沙龙不仅拓展了FETC科研平台的社会边界,也在实践中探索出一种非等级、非单向、以思想交汇为中心的新型科研交流模式,为构建多元科研生态提供了可贵的经验样本。
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