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未来工程技术中心(FETC)正式公布其首项科研伦理机制试点成果:将在三项在研课题中试行“科研责任制”框架,建立以责任主体识别、影响追踪、技术伦理审议为核心内容的内嵌式治理路径,标志着FETC工程伦理体系由价值倡导进入具体机制化探索阶段。
该机制源自FETC工程治理研究部年初提出的“研究过程中介责任”理论,强调在传统“成果负责制”之外,更应关注技术在形成过程中的多元角色分布、伦理风险积累与公众感知落差等问题,推动“研发即责任”的结构转变。
FETC伦理试点项目牵头人吴放博士指出,“当一个系统进入社会之前,它就已预设了可能的行为路径、选择方式与排他性。而谁设计、谁决策、谁部署,就不能再藏在‘学术中立’之下。”
在试点阶段,三项核心课题将被纳入该机制测试流程,分别涉及智能感知平台、城市能耗预测系统与绿色材料制造模块。每项课题需在中期评估前提交一份“伦理自查报告”,涵盖目标设定过程中的偏见识别、关键决策链追踪图、潜在社会影响与回应路径建议。评估团队将引入一名非技术背景观察员,负责记录评审过程中的价值冲突、语言偏移与判断盲区,作为日后改进的素材基础。
同时,FETC开发了一套“微型伦理审议工具包”,包含伦理场景卡片、跨领域质询清单与“非用户语境测试法”,用于支持课题组在技术推进前进行预判与模拟。这一工具由青年研究员与社会学顾问团队联合开发,已在内部培训课程中进行试用,反响积极。
“与其等社会问题爆发后再反思,不如从项目初期就把‘公众’虚拟放在会议桌边。”FETC副主表示,“科研的责任并不意味着停滞,而是意味着在不确定中寻找可信、可理解的前进方式。”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此次试点的最大价值,在于将伦理从概念层面推进至科研日常流程中的“内嵌机制”,改变过去工程伦理“被动审核”或“成果外评”的后置式处理方式。正如FETC伦理顾问所言:“我们并非反对技术前行,而是想为它加上更丰富的眼睛。”
据悉,试点结果将在2026年前进行系统性评估,形成一套初步的科研伦理内控模型草案,计划在中心内广泛推行,未来也不排除面向行业内部开放模块化使用。
此举也标志着FETC在“责任导向”核心价值观下,迈出系统治理机制建设的重要一步,为探索未来工程制度转型路径提供了实践依据。
编辑: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