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发布

“技术公共性与工程责任”专题研讨召开,FETC构建跨界对话平台
时间:2006-11-03

由未来工程技术中心(FETC)社会导向创新部主办的专题研讨活动“技术公共性与工程责任”于11月2日举行,来自科技哲学、社会学、工程实践与城市设计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工程如何回应公众价值”展开深度探讨,现场形成跨界视角的激烈交锋与富有前瞻性的共识种子。

本次研讨设置三场主题圆桌,分别聚焦:“工程中的价值预设”“系统设计中的排他机制”与“公众参与在工程伦理中的位置”。会议采取“问题抛出—自由辩论—小组沉淀”的对话式结构,不设主讲人,而由策划小组主持提出开放性问题,例如:“一个智能交通系统的部署是否意味着特定出行方式的制度性鼓励?”“当传感器采集用户行为时,数据归属与解释权是否早已被技术默认?”等,引发在场专家激烈互动。

FETC伦理研究协调人指出:“传统工程教育常常隐含一个预设,即只要系统有效、经济节约、技术可行,方案就是合理的。但在真实社会中,问题往往不是‘有没有技术’,而是‘谁能使用、谁被代表、谁被排除’。”

与会专家普遍认同,在技术深度嵌入社会运行结构的当下,工程不再是中性的中介,而是一种“行动的结构设定”。尤其在基础设施、教育平台、医疗系统等领域,技术架构的选型和设计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使用者的行为边界与选择自由。

研讨中一项引人关注的环节是“问题故事分享”,由三位青年工程研究人员讲述他们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伦理困境。例如,一位人机交互设计者提到,在优化响应速度时曾删除了冗余确认步骤,结果在无意中忽略了某一类视觉障碍用户的需求;另一位从事数据接口研发的青年学者分享了在构建推荐模型时发现算法持续偏向特定群体的数据反馈,尽管数值表现优秀,却难以回应公平性议题。

这些现场分享激发了与会学者对“工程责任应嵌入决策早期”的广泛共识。多位与会者认为,当前亟需构建一种“科研日常中的责任机制”,而不仅仅是成果发布后的道德审查。特别是在科研组织机制中,应引导研究者从项目发起阶段即识别潜在的伦理张力与公众影响,推动“责任—反馈—重设”的动态路径。

FETC方面表示,该研讨活动是中心“社会导向创新”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将持续以小型、高密度、跨界交叉的模式定期举行,并计划与高校、开放实验室建立常态化议题联动机制。

此外,中心将探索在内部科研流程中引入“伦理审议对话”,作为课题评估的一项参考辅助机制,由参与者自行组织议题小组,围绕课题目标、系统构型、使用场景等方面进行“假设性价值检视”,推动科研组织从单向任务流向“共识生成”的过程式模式演进。

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再次表明,工程不仅是“问题的解法集合”,更是“问题定义方式”的一部分。FETC希望通过此类对话机制,让工程科研脱离封闭语境,重回公共语域,真正成为被理解、被讨论、被共同塑造的社会工程。

 

编辑:秘书处